城郊绿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 我国进入80年代以来,随着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的迅速发展,近年不断有人提出建设"森林城"、"生态城",还有专家对城市绿化提出"生态园林"理论与构想,城市生态与环境问题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。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,一方面要对污染源采取有效的控制、净化措施;一方面要采取相应的措施,对城市生态平衡进行恢复。有关"森林城"、"生态城"、"生态园林"的理论就是通过人为手段,以城市绿地为载体,对目前恶劣的城市生态环境加以恢复、改善。但从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,经济建设日益发展,城市用地异常紧张,城市现存绿地尚且不断被"蚕食",在城市内挖掘一定面积的绿地,改善生态环境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近年,有许多城市启动了环城绿化工程,把着眼点移向近郊的丘陵山地、河滩、水库周围,进行绿地规划建设,使之形成一个环状绿化圈,由外向内改善城市生态环境。 城郊绿地在改善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城市郊区绿地,包括与市区相连的风景游览区绿地和生产防护区绿地,近郊的自然风景区、森林公园、风沙防护林、水源涵养林、水土保持林以及丘陵漫岗、库渠河滩等。它们处于城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交接的"弹性"地带,在此建设永久性绿地必将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深远的影响。 改善城市小气候 城郊绿地较市内绿地面积大且集中,具有很好的生态自我循环效益,绿地对外界气候变化有着极强的调节能力。据观测,草地内比草地外的日照和太阳辐射总量要低8%~12%,温度低6~7 ℃;森林内日照及太阳辐射比森林外要低20%~40%,夏季温度降低5~6 ℃,500 m 上空要低8~10 ℃,冬季高2~4 ℃,林地区域湿度比无林地区高38个百分点。绿地还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。北京市曾做过调查,夏季城市空旷地的平均气温比市内公园内的平均气温高1.6~2.0 ℃。城郊绿地的降温保湿效果更为显著。每 hm2 阔叶林在生长期内的蒸腾量,相当于等面积的水库蒸腾量。在盛夏季节市中心的地表气温比郊区高10~15 ℃。这样城郊的低温和市内的高温所产生的气压差,形成冷气流沿着地表进入城市;而带有城市污染物的热气流则上升并逐渐向郊区扩散,形成城市环境特有的小气候。因此,当人们合理地规划城市近郊绿地和市内绿地时,就可将郊区冷空气引入市内。这样,即使在夏季无风的天气,也可使城市内获得微风和清新空气,以改善城市内小气候条件。合肥市在绿地规划中利用城郊农田和绿地,并结合流入市内的河流和环城绿带,成功地将城市夏季盛行的东南风引入市中心。 防治环境污染 城市空气污染主要有3种排放方式:工业企业等排放的集中点污染;城市机动车排放的线污染;分散小工业和居民生活用煤排放的面污染。污染产生大量的飘浮颗粒,悬浮于大气中,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健康。近年来,由于现代工业发展及机动车辆的激增,颗粒物与过去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。今天飘浮在城市上空的颗粒物不再是以前的尘土,主要是以下2类物质对人类影响最大。一类是碳类,由锅炉房中排出来的碳黑,或汽车冒烟排放出来的颗粒物,这种颗粒物的消光性极强;一类是硫酸盐、硝酸盐和铵盐,二氧化硫由锅炉中排放出来,硝酸盐是汽车尾汽排出来的氮氧化物还原后的物质。这些颗粒经化学反应后生成的二次颗粒物直径达几μm,与波长相仿,对光的散射非常强。有些直径在1 μm以下的飘浮颗粒可在空中浮悬达半年之久,危害尤甚。污染已经对大气臭氧层造成严重破坏,引起全球性气候变异,使得许多城市终年不见蓝天,甚至会出现"酸雨"、"黄泥雨"等现象。我国城市环境的恶化已经对人们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。城郊的绿地产生微风和小风可以加速气流的流动,有利于污染空气的稀释,并能提供新鲜的空气。研究证明,绿地具有很好的脱氮、脱硫功能。每 hm2 绿地1 a可以吸收氮氧化物380 kg,脱硫100 kg。目前锅炉脱氮尚无有效的办法,而汽车尾气的脱氮目前所应用的办法,治理每吨氮氧化物需1.6万元;在北京地区脱1 t二氧化硫需要0.3万元。绿地脱氮、脱硫的效益是非常可观的。 改善城市蓄水环境 城郊绿地的存在,可以缓解城市水系的变幅,又可作为地下水的补充来源。在干旱季节,林地通过叶、枝大量蒸腾水分,使之凝云致雨。有林地区域通常比无林区增加20%的降水量。林地中约1/4的雨水被树木枝叶截留,5%渗入地下,分散和缓解了地表径流。对于城郊坡度在30度以上的山丘地的水土保持作用更为明显。在山脚和土层较厚的地带营造森林,可以减轻水土流失和涵蓄地下水资源。据测定,林地可蓄水30万 kg/hm2,是无林区的20倍,3 300余 hm2 森林的蓄水量可抵一座容量为100万m3的水库。著名音乐之都维也纳以3.15万 hm2 的水源涵养林保证了全市日供应优质饮用水37.7万m3。 改善城市景观,为城市提供理想的游憩场所 一个城市的主要面貌是由外围的城郊景观开始的,城郊的绿地不仅是由自然环境到人工环境的过渡带,也是城市空间艺术构架,巧妙地处理好城市、水域、田园和山林之间的关系,定能充分挖掘自然环境与城市空间之间潜在的景观优势,表达独具风格的城市特色。城郊大面积的森林和绿地,具有新鲜的空气。通过对城郊风景林的规划,选择适宜地段设置森林公园、植物园、疗养地、野营地可为城市居民提供理想休息场所。 合理规划城郊绿地 城郊绿地虽远离闹市,但它与城市绿地密不可分。近年上海市提出了城市生态系统楔、廊、园、环综合发展的模式,并于1996年开始实施。楔是指城市居民区、商贸区内呈点状楔形分布的小型绿地;廊是指城市道路系统、穿城水系等线性伸展的绿化带;园是指市区中的公园、街心花园、绿化广场等大面积的绿化园区;环则指位于城市边缘的防护林带、森林公园、风景区。在这个城市生态模式中,每个部分都相互关联,必须紧密结合。环状生态区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,是比较易于实现的。结合城市绿地系统,对城郊绿地进行分类调查,合理规划是必要的。 风景优美,距城区较近,有一些名胜古迹,可优先开发的森林地段。这一地区,通常林木繁茂,地貌景观丰富,在历史上已经形成郊野名胜地段,风景林价值较高,可优先开发。 植被已经破坏,但地被和土壤条件好,离城区近,通过风景林的营造,近期可能形成优美林木景观的地段。这类地段大多为近城区,人为破坏较大,如土壤条件好,经改造有可能形成一个好的风景林区。 林木繁茂的远郊林地。此类地段可暂划为保护区,作为远期风景林的规划建设用地。 不宜作风景林规划的地段。这类地段主要有侵蚀沟、岩石山、沼泽地、泛洪区等,经人工经营也难以用于风景林开发的地区,要首先解决绿化。 市郊有害工业区和城区间的绿地,一般不宜作风景林开发,只可设置防护绿带。 城郊公园和森林公园。主要设在交通方便,城市景观较好的地段,是人们活动和游憩的场所。在城郊绿地中所占比例不宜太大,要控制开发,避免因人为因素破坏影响城郊绿地的生态效果。 卫生防护绿化用地。主要设在有污染的城郊工业区四周、风沙灾害及沿海盐雾袭来方向,使污染物不至向外界和城区扩散。 郊区森林带。这是城郊绿地的主要类型,是以林木为主体的绿化带,主要功能改善城市内部的生态环境。 生产性用地。生产性用地包括城郊经济林、薪炭林、苗圃、花圃等,此类绿地也可起到很好的生态效果,又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,是生态经济型用地,应根据当地农林经济发展的实际加以推广。 公墓绿地。以森林为主体的公墓绿地,同样可以起到良好的生态作用,不应忽视。
|
||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