园林 |
勺园
明代米万钟的宅园,在海淀,今为北京大学校园的一部分。水源充沛,以水面、弯堤、偏径、高柳、白莲和临水楼台构成一幅烟水迷离的图景。据《春明梦余录》描述:“园仅百亩,一望尽水,长堤大桥,幽亭曲榭,路穷则舟,舟穷则廊,高柳掩之,一望弥际。”米万钟自绘的《勺园修禊图》可以看到勺园的大体布置。 英国公新园
为明末英国公张维贤所建,在什刹海银锭桥的观音庵,今已不存。布置简朴,仅一亭、一轩、一台。选址极佳,三面临水,一面对古木园林。坐园亭中可望园外桥上行人、北海万岁山,东有稻田,北为村舍,西接西山。山、水、林、田,美景尽借入园中。 恭王府花园
恭王府为清恭亲王奕忻的府邸,在前海西街。府邸有中、东、西三组院落,后花园名萃锦园,也有三条轴线和府邸对应。花园东、南、西三面被马蹄形的土山环抱。中路进园门后,土山起障景作用,穿越山洞门后,豁然开朗,正中置一峰石,名“飞来峰”。峰东为流杯亭,峰北正中有一“凹”形的水池,面池是一组厅堂。穿过厅堂进入中部庭园,有一座石山,为全园主景。山前有小池,池后是山洞。洞中有康熙书写的“福”字碑。洞的东、西部各有爬山洞,可盘旋上洞顶的平台,台名“邀月台”。台上的榭是全园中轴线上最高点,居高临下,全园在望。石山后面有一列书斋,平面曲折,如蝙蝠展翼,名为“蝠厅”。花园西路以一个长方形大水池为主景,池中心有岛,岛上有水榭。池北岸有一卷棚顶的大厅,和水榭成轴线相对。花园东路是一组建筑庭院和戏楼,用爬山廊连接中路的厅堂。恭王府花园规模较大,保存较完整,是研究明清造园艺术不可多得的实例。 半亩园
在东城黄米胡同,清初兵部尚书贾汉复的宅园,今仅存遗迹。园中假山是李渔所掇,当时誉为京城之冠。据记载,园内垒石成山,引水为沼,平台曲室,有幽有旷;结构曲折、陈设古雅,富丽而不失书卷气 环秀山庄
在景德路申衙前,相传为宋时乐圃故址,后改景德寺。清乾隆时建为私园,道光末属汪氏宗祠耕荫义庄,俗称汪义庄,亦称颐园。现面积仅一亩余,大部为石假山所据,假山出自乾隆间叠山名家戈裕良之手,就叠山技巧和艺术水平而言,为苏州诸园之冠。假山面积约半亩,仍分主次,主山在东,次山在西北,而池水则萦绕于两山之间。山以湖石构成峭壁、危崖、水谷、岩洞、飞梁、曲磴等,变化错综,组合巧妙,使人如临真山野壑。砌叠注重石质纹理,石洞洞顶和洞口,皆用大小石块相互勾带,浑然一休,宛若天成。园中旧有建筑,有北端的补秋山房、问泉亭和半潭秋水一房山亭。除补秋山房保存完好外,后二者仅存基址。 艺圃
在市内文衙弄,原为明文震孟(文徵明曾孙)的药圃,清初改现名,又称敬亭山房。面积约5亩,现大致仍保持明末清初的旧貌。艺圃平面略呈南北狭长的矩形,北端为庭院,由主厅博雅堂和水榭组成;中央凿池,面积约一亩,为全园中心,水面集中,东南、西南各有水湾一处,上构低平石桥。除北端为水榭驳岸外,其余池岸均曲屈自然,而池面则因近旁为低小建筑而显得开阔,取网师园手法。池南叠假山,构桥亭,西南置小院一所。池北岸的五间水榭,低浮于碧波之上,两侧有附属建筑。这些建筑占据池北全部立面,这在苏州园林中甚为少见。池南临水置石矶,其后堆土山,山近水一面以湖石砌直壁危径。西南以墙隔作旁院,引水湾入内为小池,石山也延脉至此。院西方厅二间,周列湖石,种植山茶、辛夷,别有洞天。池东南的乳鱼亭,为明代遗构。其旁边的缓曲石桥,也属建园初期作品,都很珍贵。 拥翠山庄
在虎丘云岩寺二山门内,建于清光绪年间,面积约一亩余,系利用山势,自南往北而上,共四层。入口有高墙和长石阶。过前厅抱瓮轩,由后院东北角拾级而上,至问泉亭,由此可俯览二山门和东面景物。西侧倚墙有月驾轩和左右小筑二间,玲珑小巧。循曲磴北上为主厅灵澜精舍,此厅的前面和东侧都有平台,是园中最佳观景处。灵澜精舍与其后的送青组成一区院落,布局简单整齐。经厅西侧门,可至虎丘塔下。此园无水,但依凭地势高下,布置建筑、石峰、磴道、花木,曲折有致,又能借景园外,近观虎丘,远眺狮子山,是在风景区中营建园林的一个较成功的实例。 畅园
在市内庙堂巷,面积约一亩余。平面布局是中央凿池,周边环以建筑,是苏州中小园林常用手法,空间配置紧凑,景物层次丰富,在同类园林中具有代表性。从园门入桂花厅,经小院至桐华书屋,全园即展现目前。水池面积占全园四分之一,岸缘围以湖石。南端架五折石板桥一座,分池面为二。沿岸疏植白皮松、紫薇、石榴、木樨等花木。顺东墙向北,经六角形延晖成趣亭和方形憩间亭,走廊蜿蜒起伏,傍水依垣,其间并点缀竹石小品,增益情趣。穿越北岸方亭,即至主厅留云山房。厅前平台临池,亦为园中主要观赏点之一。由西廊南行,至船厅涤我尘襟,厅东侧面池,与憩间亭相对。再南即可登西南隅的石假山,山巅有待目亭,是全园最高处。自亭内沿石磴穿石洞下山,或循南端斜廊回桐华书屋。 壶园
在市内庙堂巷,面积仅300平方米,有圆洞门通往住宅。布局以水池为中心,池南北各建一厅,东侧沿墙缀以走廊。北厅较大,凌于池上;东廊的六角亭亦临波而构。池岸低下,有助于形成水面开阔感。池西院墙高兀,上有漏窗数处,墙面藤萝攀缘,墙下置花台、石峰、竹树等,使单调的墙垣富有生机。园内竹树茂密,形成重叠的层次,优美的构图,弥补了小园空间狭仄的不足。 残粒园
在市内装驾桥巷,位于住宅之东,建于清末。面积仅140多平方米。由住宅经圆洞门“锦窠”入园,迎面有湖石峰为屏障。中央建水池,缘岸叠湖石和石矶。沿墙置花台,种桂、蔷薇等花木,壁面亦布满藤萝。园西依山墙叠黄石山,最高处在西北隅,山顶有括苍亭。此亭为园内唯一木建筑,两面临池,一面依住宅山墙,并辟门与楼厅交通。亭内设坐榻、壁柜、博古架和鹅颈椅,而通下部石洞的磴道,宛转穿越坐榻之下。此园平面之紧凑,空间利用之充分,景物比例之恰当,可谓曲尽匠心。 西园
在金门外下塘街,本为明嘉靖时太仆寺卿徐时泰的西园,后舍为寺,寺内有五百罗汉塑像。明末改戒幢律院,园仍属寺。清咸丰年间,寺园俱毁,光绪十八年重建,现西园包括寺及其花园。西园面积约10亩,以水池为中心,平面呈刀形。池岸大半平直。池中有一座重檐八角亭,两端以曲桥接岸。池东有五间的大厅,名苏台春满,周有行廊。厅南有复廊一道,廊东院内叠假山,上置六角亭两座。循廊南向转东,经另区小院,即出园外。此园为苏州现存寺观所属园林中规模最大的,水面辽阔,林木苍郁,布局简单,是寺庙园林的代表作。 寄啸山庄
位于扬州城东南徐凝门刁家巷,系清代光绪年间,何芷刀的宅园,习称“何园”。寄啸山庄虽构筑于平地,通过嶙峋的山石,盘山的磴阶,置建筑群于山麓陂泽,仍使人仿佛置身于山环水抱和山、水、奇石相望的幽险境界,有城市山林气氛,故取名“山庄”。山庄分三部分,东部以船厅为主景,厅的四周,以瓦石铺装,纹似水波粼粼。中部凿有鱼池,楼阁环绕,西南主楼支出两翼,称“蝴蝶厅”;池北架有石梁与水心亭相通,是游人留连处。水心亭枕流环楼,兼作戏台,水面和建筑的回音,大大增加了演出的音响效果。四周回楼可作观众席,这是园林艺术的佳例。西南部池中拔起湖石山一座,峰峦陡峭,同中部开豁空间恰成对比。 小盘谷
位于扬州城南丁家湾,系清光绪年间两江总督周馥购旧园重建而成,以园中假山幽谷取胜。全园布局东部为湖石山,中部为池,北楼南厅以曲廊相接,结构紧凑,保持扬州名园以石取胜的特色。园内假山岩壁险峻,幽谷深曲。假山四面可通,并集山水汇成瀑布,岩侧镌刻“水流云在”四字。小盘谷的山、池布局逶迤曲折,开合、收放、虚实、明暗相间,变化层出不穷;建筑、树木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,体现出扬州名园以小取胜的特色。 片石山房
在扬州城南花园巷,又名双槐园,园以湖石著称。园内假山传为石涛所叠,结构别具一格,采用下屋上峰的处理手法。主峰堆叠在两间砖砌的“石屋”之上。有东西两条道通向石屋,西道跨越溪流,东道穿过山洞进入石屋。山体环抱水池,主峰峻峭苍劲,配峰在西南转折处,两峰之间连冈断堑,似续不续,有奔腾跳跃的动势,颇得“山欲动而势长”的画理,也符合画山“左急右缓,切莫两翼”的布局原则,显出章法非凡的气度。 西塘
在广东省澄海县,建于清代乾隆、嘉庆年间,格局疏朗清虚。西塘主要以树丛水石作为划分庭园空间的手段。园内建筑仅有一厅堂、一亭、一船楼,都掩映在竹林薜荔、山石盘溪之中。 群星草堂
在广东佛山。园内只有一厅、一舫、一亭。建筑物之间配置山石、树丛、斜桥、水松、修竹等组景,着意表现庭园的古雅清幽。 新繁东湖
在新都县新繁镇。据五代孙光宪《北梦琐言》,是唐代“李德裕为宰日所凿”。两宋时不断有所修葺,明末荒废。现在基本保持了清代同治三年(1864)大修后的面貌。主厅“怀李堂”坐北朝南,两翼有廊伸出半抱湖面,廊端一为瑞莲阁,一为珍珠船。园内陆地及土山上皆遍地“高林巨树,重葛悬藤”,古意盎然。西南隅的清白江楼,构思奇变,翩翩有“君子”之风。 崇庆罨画池
在崇庆县城内。据现有文献至少可上溯到北宋。北宋“铁面御史”赵汴,南宋大诗人陆游都曾在此为官,并留诗多首。现在的基本格局为明、清时逐渐形成。该园最大特点是布局疏密对比强烈,主要建筑具有强烈民居色彩。其次如鹤颈墙、三折桥、水榭、假山等富有独创性。园的主题“琴、鹤、梅”表现明确。 |